当前,扩大内需、启动居民消费已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,国家为此采取了包括连续降息、征收利息税等在内的各种消费政策。那么居民的消费能力有多大,居民的消费倾向是什么?
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近日在上海、北京、广州、成都、武汉、西安等六个城市进行了一项居民消费调查,分析收回的1213份有效问卷显示,六成家庭有月度节余,节余部分多存银行,子女教育、失业准备、防病老是月度储蓄的重要目的。
对于如何安排月度收入的节余部分,743户有节余家庭从给定的选项中作出回答。65%的家庭去银行储蓄,居首位;44.7%的家庭会留有部分现金备用,居第二位;18%的家庭在当月即将节余部分花费掉,居第三位;其他发生较多的依次有买股票、做生意、买债券。
调查表明,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家庭,在购买基本生活消费品后,有近一半的家庭不再有节余,另一半即便有节余,也不超过500元;月收入在1000至3000元的家庭,75%有节余,节余数额多少不一,但以500至2000元较多,这类家庭是主要的消费群体;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家庭,95%有节余,并且近六成家庭节余在2000元以上,这类家庭的消费正欲进入更高层次。
调查显示,大多数居民在满足基本生活消费后,收入仍有节余,具有继续消费的能力。说明这部分居民的消费结构已不满足于温饱,而向小康型消费升级。
由于居民的消费不能全部实现,居民的收入节余一部分作为储蓄沉淀下来,转化成潜在的消费能力。分析居民储蓄的目的,子女教育排在首位,居民普遍愿为此投资。买房、购车、旅游已成为中高收入者的追求目标,因为经济能力有限仍在计划之中。
有关人士建议,下一步的消费政策应针对不同阶层居民的消费倾向,采取多种消费政策,有的放矢地促进消费结构升级,使居民有多种消费选择。